本文是万向区块链双碳项目负责人李群在“商业认知研究院每周研讨会”上分享的内容。
“碳中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始坚定地实施这一战略。中国还承诺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世界各地的组织都在研究和尝试将碳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用市场经济调节碳排放。现在常用的方法是把节能减排、新能源补贴、碳定价结合起来,用碳税、能源税等市场化行为来实现碳平衡。
碳最大的特点是看不见,感觉不到。它不像黄金、石油那样是实物资产,所以碳交易是虚拟的数字资产交易。如何将碳转化为数字资产?
万向区块链基于碳中和的背景,推出了“万碳魔方”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碳变成可交易的资产。该平台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将碳转化为数字资产:
首先,挖掘区块链海底的碳数据。利用区块链提供可信的数据单位达成共识,让碳资产得到大家的认可。
其次,在系统中嵌入隐私数据的保障,保证数据共享的安全性,防止数字碳资产泄露企业或个人的隐私。
第三,利用知识地图分析碳的定价杠杆,从而更好地指导碳定价和碳流通。
目前,中国碳资产数字化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平台帮助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了解当前的碳排放情况。
第二步,通过AI预测,让企业识别风险。
第三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用数字软件帮助企业建立系统,抓住机遇。
首先将企业所有的碳排放数据源数字化,然后通过计算生成数字资产。这个过程类似于提炼矿石并将其铸造成金币,然后将金币数字化存入企业账户。账户资产的状况跟银行用户说的很清楚,但目前企业对碳资产没有概念。
结合其他节能减碳技术后,你可以把碳资产的数字化想象成理财,通过购买一些金融产品,利用现有账户中的资金来获利。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可能会把数字资产变成金融产品,甚至可以做一些远期期货。碳资产数字化的闭环可以帮助企业从被动的碳节约转变为主动的碳资产收购。随着人文环境的变化,拥有这样的理念和路径,会让一个企业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趋势和路径。
因为该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所以它还可以派生出许多附件,例如NFT。原来流通的数字可以通过NFT一步步流通,最后可以落实到个人身上,也就是个人行为也会转化为数字形式。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新能源行业中绿点难以计算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数字系统,将绿色发电转化为绿色电力积分或碳币。这些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不仅如此,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概念可以打通整个行业,通过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上游环节,与区块链产生的各种计算结果进行叠加确认。从而帮助企业清晰地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数字碳排放量。例如,万向区块链正在建设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碳包容性平台,使企业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利用真实的、不可篡改、可追溯和可确认的碳排放数据,制定碳排放标准
李群:我觉得从现在到未来五六十年,碳会有非常大的市场。而信任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环节。区块链可以在解决信任问题的同时产生价值。虽然信任本身没有实际价值,但是基于信任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
中国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借鉴全世界的,比如电子商务,但是碳是新兴市场,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我个人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虽然一开始会不知所措,但慢慢摸索出一套基于中国国情的可行方案,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深信碳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是这件事的先驱。
问:未来碳交易会是什么样的资产?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能结合具体场景介绍一下吗?
李群:先说一个悲观的情景,就是环境恶化到了世界末日的临界点。也许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交通等行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碳排放限额。如果人类真的发展到今天,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被测量的,超过配额限制的事情就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为环境不允许太多的碳排放。这是非常悲观的。
回到现实有两个好处。前段时间,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员工每天拿着智能手表,数了两万步后去公司换钱。这里是“碳普惠省下的碳可以换钱”的逻辑。未来节能减碳一定会落实到个人,引导人们做低碳行为,比如量化个人行为,分配碳的指标。也许以后可以发展成事业,把碳资产变成钱。此外,碳还可以变成资产或货币进行流通,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交易,甚至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碳可以用来交易虚拟或实物产品。
未来可能会有经过认证的零碳产品。使用零碳产品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商品或者流通。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些探索的案例,比如蚂蚁森林,但是蚂蚁森林并没有货币化。在未来政策的鼓励下,相信这种行为离我们不远了。
问:植树有很多低碳应用。你现在做的和你已经做过的有什么区别?
李群:以前更多的是公益,现在是市场行为。碳是一个平衡的概念。生产企业自然很难做到碳平衡,需要花钱买碳。产品的碳排放会决定企业是否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种经济行为会撬动企业做出低碳产品。最近欧洲开始对中国征收碳边境关税。未来出口到欧洲的所有东西都会叠加一个碳关税,即购买任何产品都包含碳税,这已经逐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问:在国内监管的情况下,你认为区块链、Web3和NFT的现状如何?包括国家相关政策,你觉得未来哪里机会更多?
李群:从现在来看,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碳交易不活跃。虽然中国有许多碳交易所,但如果一个市场不活跃,就很难实现市场调节机制。基于区块链、NFT等方法可以降低参与碳交易的门槛,使市场更加活跃。如果一个市场是包容的、活跃的、可靠的,自然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节中来。
现在,瓶颈是参与这件事的人太少。所有负责排放和交易的企业都听说了这件事,但是不能参与。区块链Web3可以让碳产业成为一个开放的生态,让每个人都可以加入进来,达成人类的共识,通过对生态的贡献获得激励和回报。这可能是未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会做出贡献,对世界的贡献会得到回报,贡献会被循环。这个话题和碳息息相关。
问:通用区块链有哪些实际应用?
李群:我们基于区块链的底层平台,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让碳成为一个标签。以矿泉水为例,通过区块链溯源背书采集水生成标签;再生水在包装过程中的碳排放生成一个标签,两个标签的组合就是出厂碳标签。消费者购买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后,可以通过扫码了解产品使用了多少碳排放数据,从而将产品的碳排放量与个人碳账户结合起来。本案例是通过数字技术,以区块链为基础,创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体系。
国内的一些案例很有意思。例如,麦当劳推出了“碳中和早餐”,并获得积分购买碳中和。以万向区块链为例,通过帮助企业做一些更有益的低碳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产品收集数字NFT藏品,从而帮助企业做营销,成为碳中和品牌,让客户和To C真正感受到企业的碳中和行为是可信的。首先让供应商、经销商、普通人都有碳的概念,然后再交易。
我们现在做的矿泉水的碳标也挺有意义的。通过扫码碳标,可以对比产品的碳排放量,通过这个场景,可以影响制造企业进行低碳转型。这些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场景。化工产品、工业电子产品、水产品、汽车等客户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情。
问:应用场景中还有哪些难点和症结,不仅要普及,还要自己去克服?
李群: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互信困难。国内低碳解决方案很多,环球区块链的“碳立方”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虽然都是计算碳,但是不同的公司提供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企业或者评估机构,这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这是每个人在未来都应该尝试和征服的。只有达成充分的共识,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测算出大家认可的碳,然后才能用各种博弈来循环。将碳转化为数字永远是第一步。碳是一种虚拟的东西。只有把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才能进一步考虑怎么把它砍掉。
问:通用区块链“通用碳立方”有哪些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李群:万向区块链做了很多市场调研。2015年以来,碳难以在中国市场推广的原因之一是信任。解决信任问题要花多少钱?以To B企业为例,管理部门要审核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数据,还要请第三方再次审核。就是这三次信任,成本就上去了。
如果有利益牵扯,如果没有技术改造,而是人为干预,造假的可能性太大了。通用区块链提供的分布式技术使企业、监管机构和认证机构对区块链达成共识,实现互信。未来甚至有可能打通C端或者交易端。只有每个人都在一个基线上制定了相同的规则,区块链技术才能降低信任成本。有了统一的共识,才能顺利推进。
此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部报告称,有四家公司伪造了碳数据。内蒙古的情况最有意思。只需要改变时间就能拿到1亿的碳排放权,足以触动利益链。
万向区块链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起凝聚共识。我们与国内外的认证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此外,我们还与世界知名的节能公司合作。为了解决信任问题,大家达成了共识,希望“碳立方”能够成为一个公正的测量平台。
“Wancarbon魔方”与其他产品的区别在于,“Wancarbon魔方”更像是一个“链条”,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一个中心化的系统。通过区块链分享信息,找到共识和信任的标杆,这是我们与市场上的企业不同的起点。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碳中和,但这绝对不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因为政府的行为是自上而下的强监管,而碳中和需要打破人类原有的共识,让大家觉得这是必须的,大家参与,大家去做。只有大家都努力,人类各方面都改变,才能实现碳中和。
问:如何解决遮挡问题?
李群:第一,帮助排放控制企业认识到碳是可以变成资产的,明确知道节能可以赚钱。例如,我们将帮助水泥厂了解如何从碳中受益,并通过真正改造高碳企业来响应国家的绿色金融。因为有很多鼓励和号召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对于广大的排放治理企业来说,不去想歪办法,跟着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走,也是有好处的。第二,我们更愿意做碳足迹,因为碳足迹让企业以一种自发的方式去撬动消费者,消费者处境的变化会影响制造业,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
在与国外认证公司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国外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带有通用碳标签的产品。现在国内有一个大趋势,就是大家都要做零热量的饮料。因为市场反馈更倾向于零卡饮料,上游厂商不得不做零卡产品,设备供应商会尽量迎合厂商的需求。这是自发的和至关重要的,而不是政府强迫的。有些企业不主动思考低碳转型,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之前,不会规划碳中和路径。但实际上,商业模式的尝试,往往是自发的,可能更有生命力。
问:关于双碳在产业链上的赋能,或者说以科技创新成就一番事业,您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新见解?
李群:个人认为未来的碳不一定会走前人的路,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充满未知的商业逻辑。未来的碳,各种创业者都可以脱离现在的形式,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实现。结合元宇宙、Web3,以及人类现在不存在的更大的商业环境,可以探索出能够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的商业模式,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
每个人都见过“金矿”,但是用什么工具挖“金矿”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都可以集思广益,甚至大胆前进。反正没有先知。碳的包容性很强,可以整合各种行业,找到各种创新。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但绝对和你息息相关。
问:在挑战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困难和症结?你缺少什么样的资源?资源维度的哪些关键环节可以加速碳中和的实现?
李群:目前的症结是很多创业者意识不到位。经常看到外企做的很好。例如,苹果可以移除电池和塑料包装,以便制造碳。他敢于做非常大胆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它是相当稳定的,而且没有对碳做任何激进的事情。一些企业可能会尝试自己的碳足迹,并传达给消费者,让他们开始有碳相关的意识。中国可能自发地比外国做得更好、更先进、更有活力。当然,我也理解现在创业者很难经营。
另一个方向,低碳转型成功的企业依然赚得盆满钵满。环球区块链接触的一家公司很有意思。它制造玉米鞋底。外国公司不得不转型购买他的鞋底。橡胶鞋底的原始工艺不环保,不可回收。从这个案例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在原有产业中,通过改变原材料,可以促进低碳转型。每个人都想改变,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如果你先做,你可能会引领整个行业。
问:万向区块链现在从事训练营、黑客等活动,还有孵化项目。请告诉我一些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
李群:环球区块链黑客宋非常开放,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大赛的主题也相当广泛,比如数字世界、超宇宙等。但它们都是基于区块链的概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此外,万向区块链内部还将组织DAO组织。比如项目孵化以DAO的形式发起。不管你是搞BD的,还是搞产品的,还是搞开发的,只要你有想法,都可以向道组织发出邀请。有兴趣的人加入,组成一个临时的道群。
万能区块链的文化挺好的。内部小组有投票机制。如果你认为项目可行,公司会为你提供资源推进项目。外在也一样。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企业,组成一个小组,以道的形式尝试一下。如果真的有利可图,可以用道来分享利润。这些方式很多都传达了去中心化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分布式创新的作用。
问:可以借鉴一下Universal Blockchain现在做的事情或者它的模式吗?你有什么建议?宇宙区块链的规则和逻辑是什么?
李群:我们会提供一个思想主题,发起黑客歌曲大赛。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比赛,万向区块链也提供奖金。如果你的项目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投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已经连续7年举办区块链全球峰会。在过去的7年里,万向区块链在区块链行业的投资超过10亿,投资了200多个项目。环球区块链也可以被视为区块链的福音传播者。从大家对区块链没有概念的行业发展初期,通过区块链峰会和环球区块链黑客马拉松,把大家聚集起来,认识更多认同道和的人。
问: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才能真正让项目孵化成功?
李群:创业有三个字。时机、地理位置和和谐是你生意的关键要素。错过一点点可能就相当悲剧了。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这样创业会让大家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