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母没收手机玩游戏,他们偷偷买了一个13岁的杭州男孩小智(笔名),通过存零花钱、借钱、卖玩具等,不断买手机偷偷玩游戏,一年甚至买8部手机。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卫生科诊所,小智的母亲兴奋地说:“医生,你可以帮助我们戒掉‘网瘾’。”。
“游戏成瘾确实是一种精神疾病,但临床诊断标准非常严格。浙江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胡建波认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往往只是一种外表。父母和社会不应该随意做出“网络成瘾”的判断,更不用说送他们去“网络成瘾”学校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7月8日,我从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了解到,暑假期间,小智被父母带去看医生。他小学成绩很好。虽然他也喜欢玩手机游戏,但他的父母没有太多干涉。初中的时候,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父母被归咎于玩游戏,断网,没收手机,要求他专心学习。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成绩持续下降,上课打瞌睡。
有一天,父母在小智床下的鞋盒里发现了一部手机,里面装着几个游戏。打骂没收后,父母在别的地方找到了小智偷偷买的手机——当他们发现第八部手机时,母亲快要崩溃了,带着儿子去了医院。
“他说,手机是通过存零花钱、向祖父母要钱、向同学借钱、卖玩具等方式买的。他通常躲起来,半夜躲在床上玩游戏。”母亲告诉医生。小智很高,一言不发地坐在诊所里。
胡健波说,虽然父母坚持小智是“网瘾”,但临床上对游戏成瘾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小智目前的状态是沉迷于互联网,不能与成瘾性疾病混淆。
“青少年的‘网瘾’、沉迷于游戏通常是一种表象,这些儿童经常患有情绪障碍、焦虑障碍、冲动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其他疾病。”胡建波经过评估和检查,诊断小志处于中度抑郁状态,已开始治疗。
澎湃新闻从浙江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了解到,该科接触到的游戏成瘾和沉迷游戏的青少年病例大多受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心理创伤和压力的影响。和小智一样,他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以相对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他把玩游戏和上网作为一种放松和发泄的方式。然而,由于几次考试不及格,他的父母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游戏,“高压”而不是沟通,导致逐渐抑郁,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世界。
他说,在治疗这类病例时,家庭环境非常重要。父母应该改变教育方式,规范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而不是被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回家时不应该拿着手机。”如果孩子沉迷于互联网,影响学习,他们不能通过家庭治疗改变,他们应该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卫生科,而不是直接送他们去‘戒掉网瘾’学校,避免儿童因体罚和暴力而造成更严重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