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喝“右美沙芬”后成瘾犯罪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3月1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发布了四个案件,如防止未成年人滥用药物综合司法保护案件作为第43批指导案件(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主题),供各级检察机关参考。

红星新闻发现,这四起案件包括防止未成年人滥用药物综合司法保护、阻断未成年人艾滋病风险综合司法保护、惩罚组织未成年人违反公安管理活动综合司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民事权益综合司法保护等。

未成年人喝“右美沙芬”后成瘾犯罪

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根据公布的案件,2019年至2020年7月,在王等成年人(另案处理,已判刑)的聚集下,杨等7名未成年人多次在浙江省湖州市某县开展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经调查,杨某某、李某某长期服用大量通过网络购买的氢溴酸右美沙芬,形成一定程度的药物依赖。“右美沙芬”是一种非处方性止咳药,具有抑制神经中枢的作用。长期服用会给人带来兴奋和刺激,容易产生易怒、冲动、醉酒等成瘾性身体表现,容易诱发暴力犯罪或侵犯。案发后,当地决定不起诉其中四人,另外三人因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罪被判刑。

↑资料图 图虫的创造力

办案期间,某县人民检察院梳理了近年来当地发生的类似刑事案件,发现很多涉案未成年人滥用“右美沙芬”,与未成年人犯罪或者受到侵害有关。经对比判断,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发现,涉案未成年人46人有“右美沙芬”滥用史。经初步调查,部分地方药店存在微信业务不合格或网上销售“右美沙芬”等问题。

2021年4月25日,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向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公益诉讼前检察建议。一是严格执行监测药品销售实名登记制度,控制未成年人购药异常情况。二是加强对“右美沙芬”网络运营流通的监管,依法查处非法销售问题。三是评估“右美沙芬”的成瘾性和安全风险,促进药品管制水平的提高。

男性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仍然性侵幼女

检察机关介入对女孩实施药物阻断

在另一起案件中,1996年出生的被告王某于2016年6月因盗窃被拘留。他被诊断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同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2017年10月被诊断为艾滋病患者,但王没有按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被告王某某和受害人林某某(女,犯罪时13岁)在犯罪前一周在茶叶店相识。有一次来到林某某家,王某有奸淫之意,知道林某某是初中生,用扇耳光等暴力手段强行与林某发生性关系。那天晚上林报警了。第二天下午,王某某被捕,但没有主动向公安机关供述自己是艾滋病患者的事实。

↑资料图 图虫的创造力

2020年8月26日上午,县公安局向县检察院通报,8月25日晚留守儿童被性侵,县检察院通过联动机制得知嫌疑人已被诊断为艾滋病。县检察院应邀参与调查。一方面,建议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围绕行为人是否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被害人是否是14岁以下的幼儿、被害人性侵后的身心状况;另一方面,启动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应急处置机制,配合公安机关和卫生部门对被害人进行艾滋病暴露后预防,引导被害人服用阻断药物。由于阻断工作及时启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害者在受到侵害后进行了三次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2021年2月,某县人民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公诉意见和量刑建议,以强奸罪判处王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判决公告后,王没有上诉,判决生效。

检察机关建议,如果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不能及时发现和确认嫌疑人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并立即进行病毒阻断治疗,将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艾滋病感染风险。

17名未成年女孩被迫提供服务服务

一审判决一年半,检察院抗诉二审判决五年

在公布的第三起案件中,张出生于1986年,自2018年以来,通过殴打、言语威胁等暴力手段,以及专人看管、“欠条”经济控制、扣押身份证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控制17名未成年妇女在KTV提供有偿陪护服务。17名未成年受害者因组织有偿陪护而感染吸烟、酗酒、夜间不回家等不良习惯。其中,吴某因组织有偿陪护而辍学,杜某某性格孤僻,自暴自弃。

2019年6月27日,山东省某市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依法查处张经营的KTV。7月14日,张向公安机关自首。同年11月,某市人民检察院以组织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向张起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积极缴纳罚款”为由,对其从轻处罚,改判张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款十万元

同级检察机关认为,二审判决对张的量刑不当,改判减刑的理由不当,确实存在错误。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2021年11月29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采纳检察机关意见,改判张有期徒刑5年,罚款30万元。

此外,检察机关发现,17名未成年受害者缺乏家庭监护和无效监护。检察机关对不同的家庭问题,分别向未成年受害者的监护人发出个性化的监督和监护令。

2020年9月,检察机关向负责监督管理的市文化旅游局等行政职能部门发布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行职责。收到检察建议后,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了娱乐场所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治理等专项行动,检查了80多个各类经营场所。调查整改20多个问题,关闭4个无证经营歌舞娱乐场所。

15岁女孩玩游戏,花了21万多元

游戏公司被判退还消费款

2020年7月,程某甲(2005年出生)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下载了一款网络游戏社交应用软件,由某公司开发运营(APP),并注册为用户,然后升级为可以进行高消费的高级用户。到2021年2月,程某经常在APP上购买虚拟货币,奖励主播,累计消费人民币21.7万余元。

2021年2月,程某某的父亲程某发现女儿的网络高消费行为,与某公司多次协调失败后,向多个相关部门求助,但问题尚未解决。程通过电话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和共青团上海市委联合建设的“上海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监督平台”寻求帮助。该平台将线索移交给公司注册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受理后,立即向程某了解了细节。经调查核实,虽然APP在用户协议中规定“18岁以下不得自行登录”,但对用户身份的审核并不严格,导致A注册为高消费用户。检察机关向程及其法定代理人解释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规定,并建议程及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021年3月,程某甲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某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程某甲与某公司的网络服务合同无效,某公司全额退还消费款。同时,程某甲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支持起诉。检察机关认为,程某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实施与其年龄和智力不符的高额网络消费行为。其法定代理人也明确表示不承认该行为,程某某实施的消费行为无效。程某某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返还资金,符合法律规定。

在支持起诉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对行政主管部门和法院进行了大数据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有关部门接受了大量与APP相关的未成年人在线消费投诉和申请。该应用程序具有在线游戏和社交功能,是一种新的在线服务形式。作为该领域知名企业之一,未完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法律责任。鉴于APP用户超出区域管辖范围,区人民检察院及时报告,在上海人民检察院的指导下,2021年5月向公司提出检察建议,要求全面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要责任,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优化产品功能,加强内容管理,完善未成年用户识别认证和保护措施。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生 苗睿

责编 官莉 编辑 郭宇

(下载红星新闻,报道有奖!)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