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非法企业利用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弱的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方式设置消费陷阱和消费惯例,骗取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钱。10月3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份特别报告,介绍了未成年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
第一类是非法向未成年人销售商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主要是非法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非法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
案例:2022年6月,15岁的薛某某、14岁的石某某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某刺青工作室提供文身服务。工作室工作人员在未经核实年龄的情况下提供纹身服务。6月15日,薛和石的父母向常德市鼎城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要求工作室承担清洁纹身的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费用。经调解,双方最终签署了调解协议,被投诉人赔偿薛某、石某清洁纹身的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费用18500元。
消费者协会提醒: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葡萄酒、彩票或者支付彩票奖金。烟、酒、彩票经营者应当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彩票的标志;难以判断是否为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明。《未成年人文身体治理办法》第四条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化身体服务,不得强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化身体。
第二类是诱导未成年人消费。一是未成年人盲盒消费热。一些企业利用未成年人强烈的好奇心、爱攀比、容易跟风等特点,推出“珍藏版”、“纪念版”、“稀有版”等“饥饿营销”,诱导未成年人高价购买卡片等低价值盲盒商品。二是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一些运营商利用未成年人容易跟风、易受控制等弱点,通过创造“粉丝经济”和“饭圈文化”,将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三是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奖励。
案例:2022年4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新齐消费者保护分会收到消费者姚先生的投诉。其未成年儿童(二年级)在宁波市北仑区长来到幼儿园对面的一家水果烟酒杂货店购买奥特曼卡,并支付500元。现在家长发现后,他们与商家协商退款,姚先生向新齐消费者保护分会求助,要求商家退款。姚先生接受了消费者保险分会工作人员的调查调解,最终商家同意退款350元。
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和学校发现孩子冲动购买盲盒,痴迷于“饭圈文化”或参与现场奖励,及时做好教育指导,教育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偶像观,避免繁殖赌博心态或陷入明星欺诈。此外,中央文明办、文化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的奖励》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现场奖励,网站平台不得开发在线功能应用程序,吸引未成年人奖励,也不得开发各种“礼物”来诱导未成年人参与。
第三类是网络游戏。一是未成年网络游戏充值退费难。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注册游戏账户进行大量的在线充值消费。在付款过程中,该平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验证充值器的实际身份。当父母保护自己的权利时,他们无法证明实际充值器是未成年人,导致大量的游戏充值退款纠纷。二是部分网络游戏内容粗俗,部分网络游戏内容充满血腥、色情、暴力等内容,实际审核玩家身份不严格,导致未成年人接触相关内容,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案例:2022年8月,罗先生向深圳市南山区消费者委员会投诉。今年暑假期间,他把未成年孩子送到祖母家。孩子们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叔叔的社交账户登录在线游戏,并使用祖母的养老金账户充值游戏。在7月22日至8月5日期间,共充值65814元,祖母因气病住院,希望消委会能帮忙退款。经南山区消费者委员会调解,网络游戏公司退款。
消费者协会提醒:为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相关纠纷,一方面,家长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督,限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管理身份证信息和手机支付密码,防止未经同意被未成年人使用。另一方面,相关网络游戏运营商应提高自律意识,加强游戏内容自我审计,杜绝暴力、色情、粗俗等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内容;严格执行《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特别是加强注册账户、登录游戏、支付费用等环节的身份验证和筛选,有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